今天看到大家都在讨论北京一个店,咖啡、果汁的全部成本透明化,做成了贴纸。雪莉SOE拿铁,20g豆子成本价4.80元,鲜奶2.85元,加上餐巾纸、信息卡、损害,一杯卖12.99元。普通美式只要5.99元。
看到这个争议,我的第一反应是自我反省,作为一个天天吃瓜的18线自媒体,我其实上星期就看朋友去店里喝了。可能我沉迷卖牛肉丸,也就没当回事,对自己捕捉热点的能力感到深深担忧。但是种瓜我不行,吃瓜可得趁热。
这家店爆出来,身边朋友大概有这么几种声音。
学生党:大学附近开不开啊,1个月30块钱会员费,看书复习谈恋爱,还能敞开了喝,美滋滋!平时去星爸爸,不把书看完都觉得对不起咖啡钱。
互联网民工:用利润的操作换流量666,但是如何可持续发展才是接下来的难题吧。
咖啡馆主:真黑,你把成本都写出来了,是在说我们都在卖高利润的饮品吗?
网红:又有新噱头的地方可以拍照发朋友圈了。
供应商:新模式?有流量?可以去合作供应原材料,不赚钱,推广省点广告费也不错...
5.99元美式这个瓜挺大,各有各的吃法。但是商品少赚一点,甚至不赚钱,收会员费的模式也不少见了,Costco不就是?
Costco最早推行的会员制的时候,也遭遇了巨大的失败,还差点死掉。起死回生靠的是给高级会员2%的消费返点,如果月消费500美元,一年下来就赚回来了。如果在500元以上,甚至可以赚钱。
商品便宜,因为Costco的周转率是12,意思是1个月内就能把货物卖出去,一年可以周转12次。你细品,同一笔钱Costco一年可以周转12次。不仅解决了现金流,而且利润 x 周转次数,即使利润低,但是次数足够多,一年算下来总利润照样超车。
Costco的商品组成是25%自营商品+75%品牌商品,不但要优化品类,还得压缩库存周期。但是Costco非常重视肉类商品,肉不像工业品一样标准化,也只有把这种差异化商品做到极好,累积了消费者的信任。让消费者一而再,再而三来购买,才能增加粘性。
上面内容摘自刘润老师《5分钟商学院》。如果我们把这3个内容放回到这家店身上就好很好理解了:
30元的会员费,也相当于去其他店喝1杯咖啡,能快速回本才可能吸引人办会员费。会员足够多,至少房租水电的成本就解决了;
咖啡豆、牛奶、纸巾…这些耗材都是卖咖啡的变动成本。低价的咖啡,在街上也不少,但是成本清单这招“损棋”真的高。公开化、透明化打开了客人的心理账户,购买率变高,周转越快,资金成本就变得非常便宜;
图片来源于网友Joanna糖饼
那么5.99元的咖啡究竟好喝吗?我觉得应该不会难喝,朋友也觉得不错。因为小着只有把产品和服务做好了,客人才有消费粘性,就像Costco里的肉类商品。
这个模式里是每个动作都是一环扣一环。
小着的故事再动听,衣服多好贵,线上社区的构想多出色,白天咖啡,晚上卖鸡尾酒的线下流量转换成app下载,感觉都跟我这样打小算盘的吃瓜群众没啥关系。
虽然人家也没想过靠咖啡吃饭(怎么那么像某国民品牌?),我倒是注意到了一个词是:
社区。
我们一直把社区咖啡馆挂在嘴边,这种定价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:
会员模式会不会成为社区店的新盈利模式?
以往通过咖啡豆、牛奶、租金水电等成本,去给咖啡定价是否过于简单?
社区咖啡馆能不能把咖啡当成自营商品,然后增加一些其它品牌商品?比如卖卖水果、厕纸?
70%肠粉+30%咖啡的洪浪肠粉
如您使用平板,请横屏查看更多精彩内容